- 首页
- 资讯
【全国重点实验室】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
来源:化学加公众号 2025-03-07
导(dao)读:自2022年(nian)以来,全国已(yi)经完成(cheng)医药、能源、工程等(deng)多个(ge)领域(yu)全国重点(dian)实验室,化(hua)学加特(te)别整理(li)汇总化(hua)学相关(guan)领域(yu)全国重点(dian)实验室,供大(da)家参考。

一、实验室简介
绿(lv)色农(nong)药(yao)全国重(zhong)点(dian)实验(yan)室在绿色(se)农药(yao)与(yu)(yu)农业生物工程(cheng)国家重(zhong)点实验(yan)室培育基地和3个农药(yao)教(jiao)育部重(zhong)点实验(yan)室(绿色(se)农药(yao)与(yu)(yu)农业生物工程(cheng)重(zhong)点实验(yan)、农药(yao)与(yu)(yu)化学生物学重(zhong)点实验(yan)室、天然农药(yao)与(yu)(yu)化学生物学)的基础上优(you)化组(zu)建(jian)而成,已于(yu)2022年11月(yue)经科(ke)技部批准建(jian)设。实验室依托贵州大(da)学(xue)、华(hua)中师范(fan)大(da)学(xue)和华(hua)南农业大(da)学(xue)合作共建,由(you)中国(guo)工程(cheng)院(yuan)院(yuan)士、贵州大(da)学(xue)校长宋宝安担任主(zhu)任,杨光富、徐(xu)汉(han)虹、杨松(song)、吴(wu)剑(jian)任副主(zhu)任。。三、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shi)(贵州(zhou)大学)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11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教授任实验室主任,现有教师54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5人>,拥有国家级人才25人(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长江学者10人、万人计划7人、海外优青4人、青年拔尖2人、神农英才2人等)。所在植物保护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类学科。实验室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及全国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拥有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等。实验室面积1.8万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近2亿元。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科研经费达2亿余元,创新突破了一些重要功能分子的清洁合成方法,在Nat. Biotechnol., Chem., J. Am. Chem. Soc.,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60余项,专利转让经费7600万元。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余项,累计培养硕士200余人、博士50余人。创制出毒氟磷、香草硫缩病醚、氟苄硫缩诱醚、异唑虫嘧啶、氟呋草酯等绿色农药品种,转让给国内骨干企业进行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创新出环吡氟草酮、三唑磺草酮等绿色农药新品种和新剂型,有效解决了到麦田看麦娘属杂草和稻田抗性稗草、千金子的防控技术难题,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面向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大需求,围绕绿色农药创制中的共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针对农药创制和应用中原创性靶标匮乏、创制效率低、品种老化和农药抗性的分子调控机制复杂、环境生态风险凸显、农药利用率低等关键科技问题,开展绿色农药创制基础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研发。在基础理论创新方面,重点发展绿色农药靶标组理论,创新原创性靶标发现技术,发现原创性新靶标,发展绿色农药分子设计新理论,设计全新分子骨架的农药先导化合物,创新高效、环保、安全的绿色农药。从前沿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重大产品创制、产业化及应用技术等方面系统布局,形成绿色农药创新与应用方面的完整链条,创制一批重大的绿色农药新品种,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绿色农药创新高地、人才培养摇篮、成果转化示范区和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是我国从事农药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研制出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等多个农药新品种,为我国农业丰产和农药工业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学科建有植物保护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农药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还建有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一带一路”茶叶绿色防控国际联合实验室(共建)、国家级智能生物传感技术与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湖北省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平台,拥有一流的仪器平台和研究条件。华(hua)中师范(fan)大(da)学农(nong)(nong)(nong)药(yao)学科长期(qi)秉持“扎根基(ji)础、面(mian)向需求”的指导思想,针对农(nong)(nong)(nong)业生(sheng)产和农(nong)(nong)(nong)药(yao)产业发展中的重(zhong)大(da)需求,结合国际学科前沿,集成多学科前沿技(ji)术突破关键科技(ji)难题(ti),先后创制出(chu)喹(kui)草(cao)酮、吡唑喹(kui)草(cao)酯两个新型高效(xiao)除草(cao)剂以及苯(ben)醚唑酰胺、烯丙(bing)唑菌胺、氟吡唑虫胺等(deng)多个候选(xuan)农(nong)(nong)(nong)药(yao),荣获中国专(zhuan)利金(jin)奖、省部(bu)级进步奖等(deng)多项科技(ji)奖励,为我国农(nong)(nong)(nong)药(yao)科技(ji)自立自强(qiang)做出(chu)重(zhong)要贡献(xian)。杨光富任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主任,王大伟任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副主任。五、绿(lv)色农药全国重(zhong)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是由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升级组建,在植物性农药、光活化农药、农药毒理学、导向农药和纳米农药等研究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工作基础。实验室将聚焦农业生态安全中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瞄准国家粮食产量提升与生态环保的双重目标,打造成国际农药创新高地,推动我国绿色清洁、经济高效、智能安全的农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围绕绿色农药创制中的共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开展绿色农药创制基础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主要(yao)研究方向为精准导向农(nong)(nong)药(yao)(yao)、绿(lv)色化学农(nong)(nong)药(yao)(yao)、植(zhi)物性农(nong)(nong)药(yao)(yao)、微生物农(nong)(nong)药(yao)(yao)、天敌昆虫、纳米新(xin)农(nong)(nong)药(yao)(yao)、绿(lv)色环(huan)保新(xin)剂(ji)型、航空植(zhi)保技术、农(nong)(nong)药(yao)(yao)大数(shu)据等。实验室定位:立足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以重要农林有害昆虫持续控制为目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农业生产,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对农药的要求,充分发挥华南地区资源和科技特色与优势,突出学科交叉,整合科研力量,构建绿色农药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创新平台,深入系统地研究绿色农药基础前沿理论,拓展形成农药研究新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创新点,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农药科技人才和进入国际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建立形成我国特色绿色农药理论创新研究体系、生产技术创新研究体系和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为我国农药产业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产品支持。建设目标:通过实验室能力建设,使华南农业大学成为国际知名的绿色农药理论创新基地、工程化技术创新基地、应用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基地,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精准农药科技人才和进入国际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建立形成国内外绿色农药专家学者学术交流平台,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推进我国农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提升,提高农药产业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国际竞争能力。在软硬件条件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我国农药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理论发展,解决绿色农药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和“瓶颈”问题,推进农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提升,增强我国农药产业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国际竞争能力,使实验室绿色精准研究与应用整体达到国际先际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华南地区成为我国绿色农药的重要成果转化基地,使华南农业大学成为我国绿色精准农药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www.scau.edu.cn/2024/0724/c12141a381249/page.htm//kyy.scau.edu.cn/2025/0214/c11891a399120/page.htm//mp.weixin.qq.com/s/j-mryxEde-NxuNN1bHgXJw
声明:化学加(jia)刊发或者转载此(ci)文只是出于传递、分(fen)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bing)不(bu)意(yi)味认同其观(guan)点(dian)或证(zheng)实其描述。若有来(lai)源标注(zhu)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quan)益,请作者持权(quan)属证(zheng)明与(yu)本(ben)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you)箱:gongjian@yourockwoohoo.com